“音乐一响,反捞白讲,旧情复燃,她不一样”,这句话已经成了热梗。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(曾用名:《捞女游戏》)留下的不只是这一句梗。
首日冲上Steam国区热销榜第一,在线峰值最高达89127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。发布10余天后,在Steam夏促阶段,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依旧从畅销榜第14来到了第9位。据第三方统计,其销量已经超过100万份,相较1221万(需37万份回本)的成本,不仅“快速回本”,还翻了将近3倍。
销量之外,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正在不同层面展示现象级作品的爆发力。
女主社媒账号的帖子点赞和评论数从平均几十来到平均几千,还有玩家特意打卡了她拍过的其他影游作品。
展开剩余90%男主开启首次直播被粉丝热情感染,他拍过的广告也被玩家拿出来打卡。
游戏里唯一的主题曲《可不可以》再次翻红。
甚至有玩家扒出了,游戏里多个取景地,包括游戏内名场面所在的酒吧和大桥的实际位置,还真有玩家做了旅游攻略打算去看看。
而上一次由一款游戏带动玩家想线下打卡取景地的还是《黑神话悟空》。可以说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还在输出,不只是游戏层面,也是作为性别议题的一面镜子,这样的结果是实至名归的。
站着挣钱以真人影游赛道来看,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制作精良,内容扎实。虽然话题是以“反捞”为基调,但内容并没有强行塑造对立,由“小刘自杀”事件引入,在平行世界里为某猫设计了一个Happy Ending。
男主吴宇伦也曾是一只“笨猫”,陈欣欣就是“白月光”女主播,与男主的相遇也促成了吴宇伦成立反捞联盟,此后由“捞女组织”「变凤凰」的几位成员,先攻略捞女再曝光打击捞女,层层递进直击最后的BOSS。同时也有与陈欣欣的第二次相遇围绕“纯爱”与“欺骗”展开。
游戏文本风格确实是走的男性向爽文,但剧情逻辑分明,从博主宋诗琪开始难度加大,而且宋诗琪、陈月盈、梦娜这几个角色各自性格及喜欢的异性举止各不相同,比如宋诗琪喜欢文艺男教授,涉及陈欣欣的对话必须真诚;直来直去的陈月盈需要更坚决的欲擒故纵才能提高“好感度”,梦娜就像冷冰冰的商业机器,所有选项必须围绕了共同利益才行。
游戏里需要玩家读懂每个角色的爱情理解才能过关。并且整个故事线里“捞女”并不是脸谱化的“坏人”,宋诗琪引导对立是因为三段婚姻遇人不淑,陈月盈是从小被韩国黑帮收养并变卖,并且这些人都被梦娜利用,梦娜则因为“被男人欺骗”所以利用这些女性换取资源和收益,目的不过是想“往上爬”。
除了剧本逻辑不“脑残”,演员的演技也确实不错,比如酒吧里的真心话游戏与二人初次见面的桥上喝酒游戏呼应,“一方全是真话”、“一方全是假话”,“陈欣欣的故作坚强”、“吴宇伦掏出手腕伤疤”这些画面都已经成了名场面。还有人发现陈欣欣档案里有一段2分钟的哭戏情感在线,甚至陈月盈后来出现拯救男主的段落也令人回味。
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游戏时长在7-8小时,对比《完蛋!我被美女包围了》是3-4个小时,《隐形守护者》是7-8小时。仅看影视内容时长也在5小时以上,可见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内容量扎实,演技水平不仅超越了短剧和影游产品的水平,更是不输给大部分国产长剧集。不少玩家把单人线剪辑成电影也并不违和。
正确评价这个作品,前提是建立在正确的维度上。
这是一个前三级片导演以现实故事切入的真人影游作品,以这个赛道的其他作品质量来看,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无疑是超越预期的。即便以33元定价换一张电影票看剧情的前三章,本身也已经足够厚道了。真把它跟动辄上亿的影视佳作比,成本上就不公平。也有一些人认为,“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质量不如《隐形守护者》,所以获得相应的热度和收入不值得”,这种观点很可笑。《王者荣耀》不如《GTA5》好玩,那么前者收入全球第一也不值得?
以真人影游赛道来看,《隐形守护者》代表高成本影视化+深度叙事的品质导向,《完蛋!我被美女包围了!》则是轻量短剧化+情绪经济作品,而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在兼具影视叙事质量和情绪价值的同时,还实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,可以说是站着把钱挣了。
离不开性别,也不该只有性别此外,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在剧情中也“致敬”了一些性别争议事件,比如2023年6月11日成都男子被诬陷“地铁偷拍”,“闪婚闪离不退彩礼”,“男人还有底线”等经典内容,但导演也并没有做什么特别处理,只是把这些话和事件复制粘贴了一遍。
这背后切中了更深层次的男性玩家情绪价值,在很多次性别议题里,即便蓝底白字盖棺定论的事件,评论区的风向却可以变成是非模糊的,其中一方并没有足够高的话语权。就拿肥猫跳江事件不少人点外卖来说,其实是切中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同理心,这种同理心用来点外卖属实浪费,但用来当成14万字情感知识档案的引子,并且直击类似事件的源头——情感发诈,其实是最实用的一集。
遗憾的是,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沾上性别议题的同时,也成为了性别议题的一面镜子。
在游戏刚上线时,一位影视行业营销人士就认为,该游戏“把女性发简化成诈骗符号,以救风尘为结局,以互助区引导玩家攻击女性,是妥妥的厌女游戏”。类似这样强行扣帽子污名化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的言论并不少见。就好像做“反渣男游戏”并不会有正常男性破防,反而会叫好,那么“反捞女”怎么就上升群体了呢?剧情中的“捞女”都是有血有肉的人,有原生家庭创伤和“捞”的理由,本质上只是利用情感操控为自己获益。将这样的女生扣上“风尘”的帽子本身也是一种厌女。
实际上,“捞女”、“渣男”是真实存在的,“名媛培训班”和“PUA把妹班”也是真实存在的,不仅王校长提到过,相关新闻也报道过,甚至更早还有婚后勒索敲诈另一半致死的案例。
在一方普遍拥有“反渣男”和冒犯群体自由的同时,至少也应该让另一方获得“反捞女”的自由。况且,随便刷一下社交媒体,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最火的评论都是“音乐一响,反捞白讲,她不一样”的梗,对陈欣欣的“恋爱脑”背后依旧是对爱情的憧憬。
遗憾的是,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改变不了什么。
毕竟这个世界上“捞女”、“渣男”、甚至“牛郎”其实是相对少数,普通人如果通过朋友介绍大概率不会跟“捞女”有交集,通过陪玩、主播、交友软件等渠道遇到“捞女”,“渣男”的概率并不会因为一款游戏而降低。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只能通过这种渠道认识异性,就认定他们的遭遇“活该”。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用真实案例和反诈情感资料库,希望教会的是在每个人寻找爱情的同时,也能学会分别对方付出了几分真心、提高警惕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还在输出的,不仅是一款游戏的流量效应,也是社会议题的一面镜子。制作组29日于小黑盒发布了感谢信,制作人、导演和刘梦茹分别从各自角度感谢玩家分享创作经历和看法。
因为内容里提及了“也感谢女玩家”,“有不少女玩家也是我们的玩家”等话语,引发了一部分玩家退款,在主创不停强调初衷并非引导性别对立,呼吁互相理解的同时,结果上却进一步筛选并加速了这种对立。
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只是基于现实引入的一场反情感PUA主题的模拟游戏。它的出发点离不开性别,但落点也不应只有性别。
(作者:开炮鸽,编辑:靠谱编辑部)
发布于:北京市启泰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