唠一唠关于肝炎的那些事儿
一、肝炎的分类有哪些?
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,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。症状多以疲惫乏力、食欲减退、去做检查会发现肝肿大、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,部分出现黄疸,也可有无症状感染者。目前按病毒类型不同主要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型。
二、肝炎的传播方式有哪些?
甲肝、戊肝主要经粪-口途径传播,常见的传播途径有:经食物传播、经水传播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。
乙肝、丙肝和丁肝以肠道外传播为主,主要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、血液传播、性接触传播。
(1)母婴传播:包括宫内感染、围生期传播、分娩后传播。宫内感染主要经胎盘获得,可能与妊娠期胎盘轻微剥离有关。围生期传播或分娩后传播是垂直传播的主要方式,婴儿因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母血、羊水或阴道分泌物而传染。分娩后传播主要由于母婴间密切接触。在我国,垂直传播显得特别重要,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感染者中30%以上是由垂直传播积累而成。
(2)血液传播:血液中乙肝病毒含量很高,微量的污染血进入机体即可造成感染,如输血及血制品、注射、手术、针刺、共用剃刀和牙刷、血液透析、器官移植等均可传播。随着一次性注射用品的普及,医源性传播已明显下降。
(3)性传播: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,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,其感染乙肝的危险性会增高。
三、肝炎的防控措施有哪些?
对于传染性疾病,我们都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防控,控制传染病,一定要按照传染病三个流行特征关键点去做:控制传染源、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。
如何控制传染源?
(1)发现家里或单位里有甲肝和戊肝病人,要及早将其送医院检查,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,早发现和早隔离治疗不仅有利于患者康复,而且可以减少被这个病人传染的人数。若病人在家中,应该注意消毒隔离,必须做到食具、床、便盆、用具分开,并经常消毒。病人不要串门,不要去饮食店就餐,以防传染给别人。
(3)对献血人员应该进行严格全面的检查,凡有肝炎病史、肝功能异常、乙型肝炎麦面抗原阳性者,都不得献血。
如何切断传播途径?
(1)我们要对食品安全与饮水卫生作进一步监管,提高个人卫生水平,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如饭前便后洗手;出去聚餐时要使用公筷、公勺,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。
(2)对一些自身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、贝壳、螃蟹,尤其是能富集甲肝病毒的海、水产品,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,杜绝生吃、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。
(3)不要到没有卫生许可证,服务人员没有健康证,卫生设施不全的小型餐馆或路边流动摊贩处就餐。
(4)尽可能减少输血与血制品的传播。使用安全的血液及血制品。
(5)医疗器械要认真消毒,各种注射器材应该做到一人一针一管。
(6)到正规医院进行口腔疾病治疗;不共享牙刷、剃刀;不去消毒不严格的美容院或诊所进行纹身、穿耳孔等操作。
(7)要做到洁身自好,避免不安全性行为,性伴专一,防止多性伴造成的传播。
如何保护易感人群?
在预防肝炎传播方面,我国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来避免肝炎病毒的感染。目前我们有甲肝疫苗、乙肝疫苗和戊肝疫苗。
四、肝炎疫苗的接种原则
1、甲肝疫苗
甲肝疫苗分为甲肝减毒活疫苗和甲肝灭活疫苗。甲肝减毒活疫苗在18月龄的时候接种一剂次。甲肝灭活疫苗共接种2剂次,分别在18月龄和24月龄各接种一剂次。如果因为特殊原因,没有接种甲肝疫苗,可以进行补种,如果使用甲肝减毒活疫苗进行补种,补种一剂次即可。如果使用甲肝灭活疫苗补种,应补种2剂次,接种间隔不小于6个月。如果接种了一剂次甲肝灭活疫苗,没有条件接种第二剂次甲肝灭活疫苗,可以使用甲肝减毒活疫苗进行补种,间隔不小于6个月。
2、戊肝疫苗
戊肝疫苗适用于16岁以上的易感人群,按照0-1-6月接种方案进行三次肌肉注射,即当天接种第一剂次,第一剂次接种一个月后再接种第二剂次,第一剂次接种6个月后接种第三剂次
3、乙肝疫苗
乙肝疫苗正常接种程序:
乙肝疫苗的接种按照0-1-6程序共接种3剂次,正常情况下,第一剂次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,第二剂次在1月龄时接种,第三剂次在6月龄时接种。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由出生的医院接种第一剂次乙肝疫苗,由辖区接种单位完成后续剂次接种。没有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由辖区接种单位全程接种乙肝疫苗。
发布于:北京市启泰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